查看原文
其他

未成年人打赏近200万元,终于退回来了!

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

理性分析 倾听心声

 服务青少年发展


导读

近日,刘先生(化名)终于收到了天津某直播公司打来的158万元退款。两年前,刘先生16岁的儿子在观看该平台的直播时,累计给主播打赏了近200万元。


该行为是打赏行为还是消费行为?未成年人是否具备巨额打赏的消费能力?主播的“求打赏”是否为诱导行为?一边是五花八门的直播和便捷的支付手段,一边是自控力和认知能力欠缺的未成年人。法律监管如何跟进,推出“青少年模式”,家长、平台等的责任如何厘清都有待进一步明确。


事件回顾


点击查看往期链接


一个月前,最高法出台了《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二)》,明确未成年人“打赏”的返还标准。该案二审辩护律师、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高同武告诉记者:“在意见刊发后三天,案件就再度开庭。并在月底就出了结果,调解全额返还158万元,并退还一二审诉讼费。”



小刘家境并不宽裕。刘先生告诉北记者,家里以卖菜为生,银行卡内的100多万元是近期计划盘店而向亲友借的。当时自己在收菜途中发生车祸,不得已雇人看店,并派自己刚满16岁、初中毕业即辍学在家的儿子前去收钱、存钱。未料不足3个月,儿子就把用来周转的100多万元全部打赏给了某直播平台的主播。


在向平台申诉未果后,刘先生将平台告上了法庭。此案一审,法院认定涉案知名直播平台在对未成年人消费管控方面存在一定瑕疵,根据诚实信用和公平原则,酌定由直播平台返还40万元。小刘父母不服并继续上诉。二审于去年12月开庭,但始终未出结果。


由于智能手机和便捷支付方式的普及,直播打赏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也几乎不存在门槛。该类纠纷也层出不穷。据媒体报道,福州长乐一9岁女孩给游戏主播打赏和买游戏道具,两个月刷掉奶奶8万多元;河南许昌13岁男孩打赏某平台主播,花光父亲2.4万元的治病钱;深圳12岁男孩以上网课的名义,拿手机花费1万多元充值了虚拟货币,并给某网络平台的游戏主播打赏了约12万元。


“该类案件的焦点在于确认当事人是不是限制行为能力人。民法典明确规定,8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是限制行为能力人,其行为能力以外的双方行为是效力待定的。几百万元的打赏明显超出了未成年人的行为能力。虽然使用的是小刘母亲的账号,但是小刘母亲给一个舞蹈类女主播打赏几百万元,这个可能性也应该完全排除。”该案二审辩护律师高同武告诉记者。


记者浏览直播平台,虽然在“充值协议”中规定,充值用户须确认自己已年满18周岁且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未成年用户或非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用户使用充值服务,必须得到家长或其他合法监护人的同意。但在实际操作中,未成年人使用家长的账号或者绑定移动支付方式即可充值打赏,并不需要身份核实。


监管跟进


类似案件的解决恰逢最高法意见的出台。其对法律中存在争议的部分进行了明确。5月19日,最高法发布《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二)》,明确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其监护人同意,参与网络付费游戏或者网络直播平台“打赏”等方式支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款项,监护人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该款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最高法解释称,本条规定没有采用“一刀切”的做法,而是将应予返还的款项限定在与未成年人的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这一点在具体案件中可以由法官根据孩子所参与的游戏类型、成长环境、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综合判定。


从实践来说,该意见的明确也给直播平台处理类似纠纷时提供了指引。即使诉诸法庭,也很难胜诉。


斗鱼直播副总裁邓扬曾表示,“实际申诉过程中,未成年人身份的确认,是平台是否进行退款处理中最重要的一环。一般情况下,如果能够大概率证实这个人是未成年人或者没有非常强势的反证证明你不是未成年人,我们可能会部分退款,对于数据分析倾向于成年人的,平台的政策也是比较严格的”。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直播用户规模达5.60亿。伴随着直播这一新兴行业的兴起,相关监管也在近期有所跟进。


6月23日,国家网信办也发布消息,表示会同相关部门于近期对国内31家主要网络直播平台的内容生态进行全面巡查,并点名“虎牙直播”“斗鱼直播”“哔哩哔哩”等10家网络直播平台存在传播低俗庸俗内容等问题。一些平台企业经营态度不端正,自身利益至上,有的借助免费“网课”推广“网游”,有的利用色情低俗内容诱导用户点击浏览并充值打赏,有的利用“抽奖”“竞猜”“返利”等方式涉嫌组织网络赌博。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但总体来看,目前有关网络直播的监管仍停留在内容审核方面,对于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费,即便是明确了“可以返还”,但也只是事后的补救。如何从根源上减少这种可能性,还缺乏有效的引导和应对。


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家长的监护责任不能忽视。尤其是在网课更大范围普及的背景下,教导孩子如何利用网络,传递合理的消费观,都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平台也始终肩负“最后一道坎”的直接责任。在浏览直播平台过程中,北京商报记者发现不少平台都设置了“青少年模式”,在此模式下无法进行打赏,观看时间也受到限制。据悉,根据国家网信办要求,从去年3月起至今,已有53家网络直播和视频平台上线“青少年模式”。


但其实,只要输入密码,“青少年模式”即可轻松解除。猜出密码对于孩子来说或许也不是什么难事。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日前发布的报告,直播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存在轻易延长使用时限、未推出强制实名认证、诱导打赏等问题。


来源:微信公众号“未来网”综合整理自经济日报客户端,转载请注明来源。


往期推荐


未成年人“打赏”能退还吗?最高法明确了


硬核提醒!新型毒品变身零食和玩具,如何识破“易容术”?!


全国新增19例,北京疫情出现社区传播?疾控专家回应



校审 | 卢

责编 | 李仁泽

编辑 | 王泽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